《河南日报》刊发濮阳市“党建+先锋贷”
工作经验做法
3月17日,《河南日报》对我市“党建+先锋贷”经验做法进行专题报道。2020年以来,市委组织部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组织优势,协调人行、人社、财政、农业农村部门开办“先锋贷”业务,将原来仅由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享受的金融信用拓展到村干部和先进分子,挖掘出金融信用新资源,构建授信、贷款、使用、保险一整套运行机制,破解了村干部带领群众创业融资无门的难题。“先锋贷”推行两年来,共发放贷款22.56亿元,其中邮储银行濮阳分行14.56亿元、农村商业银行3.31亿元、德商银行1.66万元、中原银行9044万元、中国银行7859万元、农业银行5918万元,惠及1972个村,助推全市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实现100%,2021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8.3%。“先锋贷”的成功实践,国家发改委、人社部充分认可,省委书记楼阳生予以肯定,省委深改办专期刊发,农村干部群众普遍欢迎。
“先锋”身份有信用 乡村振兴不等“贷”
本报记者赵振杰 本报通讯员 郝忠立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为啥农村金融服务得到关注?在农村,农民想发展没资金,想贷款没人做担保、没东西抵押,一直都是“老大难”。
濮阳市深度融合基层党建与普惠金融,在全省率先创新“党建+先锋贷”模式,已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有力实践。“先锋贷,就是把农村‘先锋’的政治身份变为信用资本。”据濮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郭炳申介绍,自2020年起,由组织部门牵头,人行、人社、财政、农业农村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该市持续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农村各类先进集体、先进群体和先进个人等提供创业贷款资金支持。一笔笔贴息、低利率的贷款,最长不超过7天到账,为农民建项目、搞创业“筑基搭台”。
这一举措,是农村产业振兴的应然之举。实施“党建+先锋贷”,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启动资金,使村集体经济收入结构更优、成色更纯、可支配性更强,使县乡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品牌打造、特色农业强镇建设更有充裕的物质保障。
这一举措,是基层组织振兴的内在之需。实施“党建+先锋贷”,将原来金融行业仅赋予给机关事业单位公职人员的金融信用拓展到了最基层的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且能够对村内优秀分子实施二次授信,增强村干部致富带富帮富能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这一举措,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务实之法。实施“党建+先锋贷”,一方面,有效激活了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为其干事创业提供了融资之路、项目之门和政策之道,增强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政策保障。另一方面,有力吸引了外部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以金融政策调整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破除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的制度障碍,减少返乡创业的资金压力、机会成本和经营风险。
截止目前,濮阳市累计发放贷款22.56亿元,支持1972个村13372个创业项目(实体)发展,助推全市有集体经济收入村实现100%,2021年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48.3%,扶持带动创业就业3.99万人……“党建+先锋贷”,打通了濮阳农村金融精准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最后一公里”。
濮阳县王称堌镇漫渡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运营模式,通过“先锋贷”筹措资金110万元,建设高标准种植大棚25座,并推动区域蔬菜种植项目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据统计,该县已累计发放“先锋贷”4131笔6.58亿元,惠及全县642个行政村,带动农村实体项目3571个,撬动社会各级支持资金21.68亿元,拉动扶持创业就业1.24万人。
南乐县‘贷’领产业发展新路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晓静 本报通讯员 孟令显 王晓冲
“集体有了钱,干啥都不作难!”3月14日,在南乐县张果屯镇辛行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辛广涛,沿着林间种满蔬菜的小路,细数“先锋贷”带来的改变:“俺村利用‘先锋贷’资金50万元,发展辣椒、冬瓜等林下种植项目,为村集体增收16万元。”
为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业无资金、融资担保难等问题,南乐县坚持党建引领,以扶持村“两委”班子成员创业的“先锋贷”政策为抓手,着力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该县积极探索“村干部个人贷”“集体经济组织贷”“创业担保贷”的“三位一体”信贷新路子,既鼓励村干部个人贷款带领群众成立专业合作社、公司等混合制经济组织,又支持村“两委”班子成员累加授信额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积极探索“七天速贷”模式。
由于育苗资金链的短缺,南乐县福堪镇马村现代化农业产业种植园的发展一度难以为继。该镇党委灵活运用“党建+先锋贷”政策,动员村“两委”干部帮助部分户种植贷担保160万元,不仅使温室大棚规模从80座增加至130座,还形成了集育苗、种植、采摘、观光、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年销售额近40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
制度保障推动常态化。南乐县委常委会专门听取汇报、安排部署,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全县“党建+先锋贷”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工作例会加压推进,保证“党建+先锋贷”工作在县乡村同频共振。
清丰县‘贷’出脱贫致富加速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鹏宇 本报通讯员 杨秋华 朱鸿达
3月14日,在清丰县韩村镇西赵楼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内,硕大而饱满的菌菇等待采摘。自2016年至2021年,该基地的双孢菇种植规模扩展至4.6万平方米,香菇种植规模达到30万个菌棒,总年产值达360万元。相应地,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的2万元,增长至现在的15万元。
“2020年、2021年,因为需要采购新的菌种,还要引进最新的种植技术及更精细化的管理方式,资金成了大问题。”该基地负责人卢旭龙说,村干部卢午申、卢志奇用“先锋贷”为基地分别担保了两笔低利率贷款40万、60万元,成为基地纾困的“金钥匙”。
近年来,清丰县将“党建+先锋贷”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重要考核内容,先后出台《关于开办“先锋贷”业务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清丰县“党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等。同时,大胆开拓创新,在2020年为3000名村“两委”干部授信额度4.2亿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授信范围,全县增加4800名村民小组长、1.7万余名村民代表,授信10亿元,全面激活农村信贷市场。
种植山药40余亩的清丰县大屯乡店上村村民王高波,在扩大种植规模时遇到了资金困难;店上村党支部书记杜彦彬为其担保“先锋贷”,15万元贷款第二天就到账了。清丰县固城镇姚屯村村民姚景现,因获得“先锋贷”30万元,经营的养牛场规模从原有的100多平方米扩大到1000平方米,年增收1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