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组工信息
第27期
(2018年9月20日)
市司法局“五个到位”助力脱贫攻坚工作
市司法局“五个到位”扎实推进范县陆集镇南杨庄村各项帮扶工作,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党建引领到位。配合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引导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主题活动日”等制度,加大党务公开力度。帮助发展预备党员2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
志智双扶到位。开展送法进乡村进校园和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营造人人尊法守法、人人服务发展的浓厚氛围。深化支部、党员与扶贫村、帮扶对象“双结对帮扶”,宣传扶贫政策,落实脱贫措施。引导青年创业就业,增强群众“造血”能力,以木材加工厂、蘑菇种植地等为依托,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
机制完善到位。建立扶贫攻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推进会,沟通情况,研究措施。建立工作上报制度,及时做好扶贫工作信息和总结上报工作。健全精准帮扶工作机制,完善精准扶贫台账,做好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工作。
关心爱护到位。加大驻村干部生活保障力度,落实帮扶干部交通补贴、伙食补助,解除后顾之忧;定期召开座谈会、培训会,协调解决帮扶工作难点问题,帮助驻村干部提高工作能力。
压实责任到位。坚持扶贫工作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落实;有关科室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按照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认真查摆问题、严明纪律,教育引导帮扶干部以务实的作风推进脱贫攻坚。
(市司法局)
华龙区“四道功夫”着力加强自身建设
在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带头改进作风、会风、文风,大力倡导厉行节约,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在增强服务发展能力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开展“工作理念、方法创新”活动为抓手,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使之成为熟悉工作的“政策通”、精通业务工作的“多面手”。在提高政策理论水平上下功夫。坚持每周集中学习,通过专题安排学、集中辅导学、实践锻炼学、业余自学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全体干部理论素养。在加强干部文化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开展读书交流、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努力建设对党忠诚、政治坚定,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甘为人梯、淡泊名利的干部文化。
(华龙区委组织部)
开发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开发区围绕党的十九大和省委十届六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以党的建设高质量保障经济发展高质量。
开展“七有一创”工程,打造党建质量高地。提升兴濮、小寨等党建活动阵地20个,打造三源化工等党建示范点12个,连点成线初步形成了s101线等5条党建示范带。圆满完成全区132个行政村“两委”换届选举,配齐配强了村级干部队伍。同时,建立“整顿+预警”软弱涣散党组织防治机制,整顿后进班子、跟踪转化班子、预警普通班子,动态消除软弱涣散党组织。
推动先锋堡垒孵化,盘活企业党建资源。深化先锋堡垒孵化行动,形成了1个园区党工委、6个基地、20家指导站的三级孵化雁阵。狠抓“三会一课”等制度落实,指导企业开展群团工作,实现组织、工作“双覆盖”。今年共排查非公企业1136家、社会组织76家,新建非公党支部9个,选派党建指导员65人。
坚持选派锻炼活动,促进党员干部成长。持续选派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无1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不予提拔。实行“双管三谈”,接收乡镇办负责管理培养,组织部门整体推进;年度考核排名倒数的必须进行约谈,出现苗头性问题的必须诫勉谈话,在急难险重工作一线岗位的必须暖心谈话。先后选派6期230余名年轻干部到基层锻炼,其中40余名得到提拔或重用。
实施党建扶贫工程,促进党建优势转化。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党员示范园区基地20个,培养“双培双带”示范户1200户、农村创业带头人130多名。坚持区乡联动,58个区直单位对口联系62个村,131名科级干部联系276个困难户,6000余名无职党员走访群众2万多人,为群众办实事800余件。探索“村企联建”支持乡村发展模式,设立村企联合党总支、村企合作社联合党支部,推动村企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共享。已有30家企业与贫困村结对,举办招聘会8场,资助解决问题66个。
创新工作推进机制,点燃干事创业激情。出台村级班子绩效考核管理办法,按照实绩考核等情况将村干部划分为五个星级,奖优罚劣,评出“五星级”村支书16名、村委会主任6名、“两委”成员25名。创新村干部辞职制度,酌情对不称职村干部进行处理直至辞退,倒逼履职尽责,已问责20余人、责令辞职7人。创新无过错不登记制度,对民主评议无过错但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党员暂不登记为合格(以上)标准,指派优秀党员结对帮带,半年后仍无转变的劝退或除名,已在13个村试点实行,有效解决了党员“一般化”问题。
(开发区组织人事劳动局)
★清丰县城关镇打造巾帼党建先锋队。吸纳25个村的875名妇女能人、热心女性组建发展组、权益组、宣教组、家风组和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开展卫生清洁、走访贫困户、帮助贫困户种植生产等形式,积极发挥模范作用。目前,共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50余个,上门调解街坊邻里纠纷30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