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组工信息
第22期
(2023年12月26日)
濮阳县:“点线面”三维发力
立体化推动流动党员主题教育提质效”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濮阳县针对流动党员动态掌握难、学习落实难、活动开展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着力在“点”上布局、“线”上延伸、“面”上覆盖,确保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学习不断档,在建设他乡、服务老乡、反哺家乡中争做示范、争当模范。
“点”上布局摸排,底数清、情况明。坚持组织推动,多渠道开展工作,为抓好流动党员主题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及时安排部署。根据全县主题教育实施意见,制定并印发《濮阳县流动党员、离退休干部职工、新就业群体等3个主题教育重点措施》,对组织流动党员参与主题教育进行具体安排部署。广泛宣传引导。各基层党组织加大宣传力度,督促广大流动党员及时与流入地党组织联系,亮明党员身份,接受教育管理。全县设立110个流动党员联络站,明确专职联络员,方便流动党员联系报到。认真摸底排查。以党支部为单位设置排查点,通过集中排查、信息数据核查、微信联络、电话访谈等方式,全面摸排流动党员。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信息库,做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动时间、流动地点、从事职业、联系方式“五个掌握”,共排查流动党员2404名,逐一建立流动党员动态信息管理台账。
“线”上教育延伸,方法多、形式活。健全线上线下学习教育机制,打造流动党员多维课堂。突出关键“帮学”。乡镇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充分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电话述学、微信讲学等方式,结合工作经历、创业感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巨大成就等,为流动党员讲1次专题党课或分享1次学习心得。开展线上“自学”。指导党员用好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远程教育等平台和“党课开讲啦”等载体,引导流动党员养成“掌上”学习、“随身”学习的良好习惯。主动上门“送学”。充分利用秋收、寒衣节等流动党员回乡务农探亲时机,开展“送学上门”活动,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各支部主题教育集中学习,开展交流讨论。
“面”上扩大覆盖,机制全、管理严。采取双向管理、召开座谈交流会等方式,掌握流动党员主题教育理论学习成效落实情况。注重关怀帮扶。搭建外来流动党员互动平台,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和工作状态,增强归属感和参与感。加强与外出流动党员联系,开展“我为家乡发展助力”活动,积极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引导外出流动党员在外传播家乡“好声音”,当好推介家乡的“宣传员”。目前,共组织630余名流动党员开展建言献策线上活动28次,征集对家乡建设的意见建议310余条。引导作用发挥。充分发挥党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助推流动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工作,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号召流动党员在工作岗位、重大任务、应急处突和联系服务群众中当先锋作表率。强化结果运用。将流动党员主题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党组织评优评先重要内容,将流动党员在主题教育期间的表现及时反馈流出地党组织,引导流动党员主动参加流入地党组织主题教育。
南乐县:多措并举“厚乐土”
聚智引才“绘新章”
今年以来,南乐县多措并举厚植人才乐土,扎实做好新时代聚智引才文章,用“第一资源”推动“第一要务”,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强大智力支撑。
产业引领,形成引才聚智“强磁场”。依托第六届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借势破圈,高规格举办第三届中国(濮阳·南乐)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以“会”引才聚智、蓄能南乐发展。邀请院士、行业知名专家教授、国家省市部门领导和有关企业家,聚焦我县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组织召开院士增智赋能座谈会、行业专家专题报告会、生物降解地膜等制品应用推广会等活动,为南乐主导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增智赋能。组织10家县域生物降解材料重点企业积极对接洽谈,签约重大科技项目5个,柔性引进科研团队3个。帮助宏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濮阳市华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进博士后2名;组织企事业单位围绕生物降解材料、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开展线下招聘,引导35家企业线上发布岗位,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530名,为发展汇聚力量、精准护航。
畅通渠道,汇聚干事创业“源动力”。设立人才编制周转池,实行总量控制、周转使用、动态管理,为招才引智开通“优先通道”。整合120个专项事业编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经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环节,共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98名。持续壮大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队伍,通过带岗位进校园、公开招聘、名医名师评选等一系列人才活动,为教育卫生系统引进各类人才394人,其中,硕士学历以上人才86人,校园招聘17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22人,特招医学院校毕业生92人,柔性引进名医名师21人。
平台赋能,打造乡村振兴“孵化器”。从乡村需要入手,从平台建设发力,探索“党建引领+基地实践+人才带动”人才孵化模式,采取本地培养与外来引进相结合方式,把各类人才集聚乡村,共谋乡村振兴大业。坚持党建引领,选树76名具有“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特质的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纳入乡土人才管理,推动乡土人才队伍提本领、聚合力、增动能;优选113名党性强、带富能力强的乡土人才,作为“两委”班子后备干部重点培养,为推动乡村振兴储备好苗子。坚持基地实践,以建设高效农业设施经济示范园为依托,积极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培育资源,建设西红柿特色小镇、乐谷电商小镇、君子兰小镇、胡萝卜小镇等7个人才孵化和实践基地,累计开展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362期,实训孵化农村实用人才1346名。聚焦人才服务,开展专家人才服务乡村振兴“育苗”行动,依托33个名医名师工作室下单人才培育项目,辐射引领372名各类人才定期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以人才项目为牵引推动各类人才下沉,为乡村振兴汇聚人才力量。
政策驱动,构筑爱才重才“生态圈”。坚持把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县委书记带头研究人才工作、牵头解决人才难题,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突出政治关怀,在优秀人才中发展党员36名,推荐评选劳动模范5名,推荐8名优秀专家人才担任市县“两代表一委员”。坚持政策支持,设立人才返乡创业专项资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发放企业人才补贴,筹建人才公寓,围绕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安家补助等方面升级政策,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含金量高的激励机制。强化服务保障,坚持领导联系专家人才工作制度,定期开展走访慰问优秀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活动,帮助专家人才协调解决各类问题200余件,以“绣花”功夫做实做细人才服务,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生态。